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
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
指導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策展團隊: 張淵舜、魏鎮中 指定投影: EPSON 指定木作除醛: 聚合生醫 位處這樣的蕞爾小島中,一年之間藝術的獎項少說有十餘種,從南到北,從地方到中央,從民間到公部門,從學校到藝術機構,台灣是一個熱中徵獎、給獎的島嶼。 在這一個獎項林立、藝術博覽會密集的時代中,藝術家只要有才華,是不容易被埋沒的。像上一個世紀的梵谷、莫迪里亞尼、常玉這類的悲劇藝術家,一輩子都沒有被正式看見或有機制讓他們可以嶄露頭角,在這個年代已不再可能,除非他們自己選擇孤寂創作的人。 以往藝術家成名可能需一段長時間的學習與養成,如今夾著科技與網路技術的發達,全球資訊的爆炸,百科全書早已拼不過大型的入口網站,時代的巨輪轉動得特別劇烈。現今的創作風潮、技法、觀念,拜全球化、網路化所賜,縮短了時、空與眼界的距離。 回顧美術史,我們會發現以前的一個藝術思潮可能滾動好幾個世紀,如今幾年間就已風起雲湧,澎湃匯集,但也可能如泡沫般消退隱末……上個世紀藝術大師可能五百、三百年才能一人獨當,如今百家爭鳴,且猛烈地改朝換代,藝術形式的多樣多元,也讓人目不暇給。 「高雄獎」從早期地方性的美術展覽會,傳承了台灣光復後省展之地方美展的脈絡,經歷二十年的規劃與變革,早已脫開原有的格局,成為全國矚目藝術新秀進入藝術世界的重要舞台。 時代移動的歷程中,藝術世代也在更迭。二十年(1997-2016)轉瞬就過,20年間共有11,454人送件,共徵選出99位「高雄獎」得獎者,得獎率不到百分之一(0.8%),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能獲獎者定是質量兼備者。 本次展出作品以當年高雄獎得獎作品送入本館典藏者為選件主要內容,部分作品採借件方式(因2007-2009年作品無典藏),另外考量部分作品近期已於本館相關展覽展出,加上歷年來的作品尺幅越來越大,限於場地,我們僅能選樣呈現二十年來「高雄獎」得主的得獎作品,但為免除觀賞者僅從時間軸線切入,作品風格過於跳動且無脈絡性,我們採時間序併同媒材分類的方式,來進行作品的佈展配置,另一方面也表達「高雄獎」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的平台特性。 期望透過媒材特性,讓觀者可以閱讀歷年作品不同的風格轉移與多元的創作表現,並堆壘形塑出這二十年作品流變的軌跡,也讓觀者共同經歷這風起雲湧、創意過招,競爭激烈的「高雄獎」二十年! 面對藝術的浩瀚無限,「給獎審查」其實相對侷促與限制,但又是無法閃避的「必要之惡」。這二十年,我們除了要向得獎者致意之外,當我們思及藝術中之不可量化,如何以其多元、多樣、自由之姿,開啟我們之際,套一句歷屆委員老師們常講的話,我們更要向這一萬多位「高雄獎」的送件者致敬,是你們豐富了這個獎項,給了承辦單位、籌備委員、評審委員無比的權利。是你們給予這一個平台,無比的榮耀。 說真的,這個獎一切的努力,只是為了下一次每一個送件的藝術家。